沈帥青:派「膠」有罪 禁用有理?
發布時間: 2016/09/19 08:00
最後更新: 2016/09/19 17:19
塑膠餐具,人人也知不環保,但為求方便,照樣使用。法國則坐言起行,將在2020年全面禁用不可分解的膠餐具,為全球首例。在即棄餐具氾濫的本港,可效法嗎?
在本港隨處可見的膠刀、膠叉,將在法國消失。據英國《每日郵報》指,當地已通過立法,大力抵制膠餐具,將在2020年起,禁止生產商製造不可分解的膠餐具,意味只有可以生物降解的膠餐具,能夠過關,令那些極不環保的即棄膠餐具,面臨被淘汰命運。報道指,如此進取的立法,是全球首例。
現行店家、市民在家裏使用的膠餐具,大多不可降解,法國徹底禁止,自然引來爭議,當地更有批評,形容是打擊市民的自由。
可是,這些只用一次的餐具,不但會造成大量垃圾,塞滿堆填區,膠餐具更會釋放有毒物質,對環境的禍害特別嚴重,故此,就算不是全面禁止發售,已見不少地方如南韓、台灣、紐約等,都不同程度向即棄餐具說不。
例如在南韓,就從最嚴重的餐飲業着手,自90年代中起,禁止餐廳使用即棄餐具,又或在台北,當地市政府在今年起,也宣布禁止政府大樓使用一次即棄的餐具(見表)。
以此來說,本港的步伐自然落後,雖然本港的環保團體,也經常發出要求禁止餐飲業使用即棄餐具的聲音,又或曾建議政府,應該在徵收膠袋稅之後,再徵收每件5毫的即棄餐具徵費,但當然,不見實現。
可是造成的垃圾問題,依然嚴重,塑膠及發泡膠餐具的棄置量,在2014年達到超過6萬公噸,未計算紙杯、木筷子等;有環保團體曾到中學進行調查,發現即棄餐具就是中學的廢物之首,可佔學校廢物量逾4成。
若似法國全面禁止,連在超級市場也不能賣,禁止範圍愈大,固愈難實現,但要求餐飲業先做,支持或不少,本港就曾有調查,發現約7成市民,也支持餐廳使用可重用的餐具,事實上,近年部分連鎖餐廳,也開始轉用較環保的餐具。
當然,不肯轉用的餐廳,他們的反對聲音亦或不少,例如指洗碗人手難找、人工太高,迫於無奈要用即棄餐具,又或是一些餐廳,更指店舖不夠大,難有洗碗空間等。惟這些問題真的不能解決?
其實現行在商界之內,也有外判洗碗服務、租借餐具服務,且若不想找人洗碗,也可以轉用可降解的即棄餐具,近年在環保旗號底下,也有不少餐具生產商開始動腦筋,研發更多環保選擇,近年在印度,甚至還出現以小米製成、吃得落肚的餐具!
甚至乎在法例之外,政府能夠做的,也還有更多。港人常去台灣,相信都可見到當地的夜市、小食店,不少都使用木筷子、膠叉,此令台灣近年都祭出不少招數,希望減少用膠刀膠叉的文化。
此既包括台灣的政府環保部門,會主動找使用即棄餐具的連鎖餐廳業者約談,勸說一番,且另一招,更是希望聯同夜市、店家等,推動市民自備餐具的文化。
如政府會鼓勵店家提供優惠,部分餐廳就會向自備環保筷的顧客,送贈優惠券、飲品,又或可儲分數等,至於政府,則設有網站,供民眾搜尋這些優惠商店,也變相幫這些店家宣傳,作為誘因。
且還要從學生着手,台北的中小學校園,本學年起禁用即棄餐具,老師、學生都要自備環保餐具,不但是實現環保,更是要從小培養學生的環保習慣,營造「自己餐具自己帶」的觀念。
即棄餐具禍害環境,如何從源頭減廢是關鍵,雖然要實現環保,不會是免費,如要求餐廳轉用新式餐具,不單有爭議聲,成本或也要轉嫁消費者,但為了本港環境,且在堆填區日漸爆滿的惡劣情況下,少少代價,恐怕不可避免。
各地禁用即棄餐具
台灣:部分縣市有禁用即棄餐具或轉用可持續即棄餐具的例子,例如桃園市的興仁夜市,從去年8月起規定全部商家轉用稻殼製的可分解筷子;台北市政府今年4月起全面禁用即棄餐具和膠樽水;新竹的竹東鎮今年3月起也禁止商戶使用即棄餐具
南韓:當地自1994年起已推行嚴格法律,禁止餐廳和食堂等使用即棄產品,如膠桌布、紙杯、木筷、木牙籤等,商戶最後轉用可生物降解的餐具,又或鐵筷子。同時並禁止免費派發即棄產品,如購物袋、牙刷和牙膏等
法國:今年起禁用膠袋,商家需要以可降解袋和可堆肥袋取代。近日更通過法例,2020年起在全國禁止出售所有即棄塑膠餐具,生產商需確保物料天然、可作生物降解
美國:紐約市去年7月通過法例,在全市禁止使用發泡膠餐具如飯盒、杯、碗等。不過法案其後被法院推翻,指需要重新考慮建議。不過當地不少城市已經通過禁用發泡膠餐具的規例。如三藩市就在6月通過,2017年起禁售所有發泡膠產品
撰文 : 沈帥青